3月3日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自3月1日開始施行的《勞務派遣暫行規定》使"勞務派遣"再度受到特別關注.暫行規定劃出勞務派遣用工總量10%的"紅線",更在委員中引發熱議.有工會界委員建議,有關部門和工會應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把政策用到位,把法律落實到位,以免落得"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一段時期以來,在一些地方,勞務派遣已經背離當初滿足企業靈活用工需求的初衷,陷入派遣行業無序競爭、勞務派遣工合法權益受侵害的局面.一些企業勞務派遣工占職工總數竟高達50%甚至70%.暫行規定之所以令人"叫好",是基于其進一步規定了勞務派遣的數額不能超過用工總量的10%,并且進一步細化了"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范圍.而"不叫座"的擔憂,在于一些用人單位仍處于觀望狀態,對放寬政策心存期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陰影依然高懸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當前勞務派遣的主要用工領域和用工行業,上述擔憂確實不是杞人憂天.有統計資料顯示,當前實行勞務派遣比較集中的領域,多數是國有企業或者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集團公司,一企多制、主業和輔業混雜的現象在這些企業比較普遍,用工形式比較復雜;使用勞務派遣工比較多的行業,主要是金融、郵政、電信、石油等行業,這些行業有較強的話語權,而用工邊界多數不清晰.因此,盡管暫行規定給予規范勞務派遣兩年的緩沖期,但這些行業和企業是否具有扭轉用工形式的意愿,值得關注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將暫行規定落實到位,困難和挑戰不小.表現為,一是主要崗位和輔助性崗位一直沒有清晰的法律邊界,一些管理部門和用人單位的認識比較模糊,有的甚至故意混淆
二是在主要崗位和輔助性崗位沒有理清、多重用工體制混雜的前提下,由于同工同酬的壓力,一些單位不僅不主動甚至抵觸規范勞務派遣;三是由于同工同酬的范圍和內容不明確,一些用人單位擔心規范勞務派遣后,既有的用工成本無法降低,勞務派遣工報酬大幅度提升,會增加人力成本,從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增加績效考核的壓力
因此,要實現暫行規定的政策初衷,讓一些違規使用勞務派遣工的企業和行業主動利用緩沖期規范自身的用工行為,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廓清不同行業主要工作崗位的邊界.邊界廓清了,用工成本能夠合算了,法律責任清晰了,規范勞務派遣就有了現實基礎